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知识  > 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

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

2024-03-29 11:30 98浏览

“合纵连横”,简称纵横,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。合纵指弱国联合对付强国;连横指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。

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

合纵连横【hé zòng lián héng】:合纵:战国时期,苏秦等人号召齐、楚、燕、赵、韩、魏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,六国分处南北,南北为纵,故称合纵;连横:张仪等人号召分化六国,争取他们服从秦国,秦在西边,六国在东边,东西为横,故称连横。指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军事政策。

“合纵连横”的介绍

战国时期,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七雄并立。

战国中期,齐、秦两国最为强大,东西对峙,互相争取盟国,以图击败对方。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,与齐、秦两国时而对抗,时而联合。大国间冲突加剧,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,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。

“合纵连横”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、军事斗争。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,共同对付强国,阻止齐、秦两国兼并弱国;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,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。

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,以防止强国的兼并。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,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。

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、张仪之外,还有公孙衍。

“合纵”攻打秦国发生了多少次

当时主要发生了五次合纵攻秦的战争:

第一次五国攻秦:公元前318年,秦惠文王时期,魏相公孙衍发动魏、赵、韩、燕、楚五国合纵攻秦。结果:燕国和楚国驻军观望,魏、赵、韩联军攻至函谷关,秦军大败联军,歼敌8万。失败。

第二次三国攻秦:公元前298年,秦昭襄王时期,孟尝君田文发动齐、韩、魏三国合纵攻秦。攻入函谷关,迫使秦国求和,归还韩魏部分城池。胜利。

第三次五国攻秦:公元前287年,秦昭襄王时期,苏秦发动齐、赵、魏、韩、燕五国联军攻秦。五国驻军函谷关外,互相观望。秦主动取消帝号,归还魏、赵城池。联军未交战撤退。

第四次五国攻秦:公元前247年,秦庄襄王时期,信陵君魏无忌发动魏、赵、韩、楚、燕五国组成联军,在河外大败秦军,联军攻至函谷关,秦国坚守不出,联军撤退。胜利。但此年嬴政继位。

第五次五国攻秦:公元前241年,秦王政时期,庞煖发动赵、魏、韩、燕、楚五国联军攻秦。联军绕开函谷关深入秦军腹地,在距离咸阳仅数十里的蕞地,与秦军主力相遇,秦军以精锐部队突袭楚军,楚军撤退,联军撤退。失败。

合纵并不一定只针对秦国,例如前288年,齐、秦并称东西帝,苏秦成功劝说齐湣王放弃帝号。前287年,苏秦倡导齐赵、韩、魏、楚五国合纵抗秦,结果齐湣王出兵灭了宋国,引起列国的不满。前286年,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五国合纵攻打齐国,齐国几乎灭亡。

合纵连横的意义是什么

合纵:以晋国为主,北方的燕国和南方的楚国,一起击齐攻打秦国,称之为合纵。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,以防止强国的兼并。

连横:以晋国为主,东边联合齐国抵抗秦国,或者西边联合秦国抵抗齐国,称之为连横。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,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。

最终,由于六国集团各自心怀鬼胎,时刻把自家利益摆在首位,导致连横的一方取得了胜利。尽管如此,强大的秦国,也在相当长时间内,不敢小视六国的合纵,从一定程度上对抗了强秦吞并六国的野心。

寓意: 以史为鉴,合纵需要团结,连横需要发展。即:合纵的各方,必须要懂得放弃,运用“舍得”这种精神,大舍才有大得,不舍永远不得。而连横的一方,必须要知道在与别人合作的同时,不断深度发掘自身的潜能,强大自我。秦国,就是在与六国连横的过程中,一方面击破了合纵,另一方面不断深挖本国的潜能,使国家不断的富强,最终取得了统一霸业的伟大胜利。